目的 探究跨膜蛋白166(TMEM166)在肝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Tmem166flox/flox小鼠与Alb-Cre小鼠杂交,得到的子代Tmem166+/+小鼠分为A组,Tmem166-/-小鼠分为B组,每组各8只,饲养至24周龄时取血标本并分离肝脏组织;HepG2细胞分为C~H组,C组转染sh-vector,D组转染sh-TMEM166,E组转染sh-vector+油酸(OA)处理,F组转染sh-TMEM166+OA处理,G组转染sh-TMEM166+siNC+OA处理,H组转染sh-TMEM166+siCD36+OA处理。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A、B组小鼠肝脏组织和C~F组细胞中TMEM166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和小鼠肝脏组织中CD36、FATPs等脂肪酸摄取相关因子表达水平;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A、B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A、B组小鼠肝脏组织及E~H组细胞内脂滴积累情况;通过相应试剂盒检测A、B组小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含量,并检测A、B组小鼠肝脏组织以及C~H组细胞中TG和NEFA的含量。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小鼠肝脏组织中TMEM16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6.55,P<0.01),肝脏空泡化和脂滴明显增多,血清TG、ALT、AST及肝脏组织TG、NEFA水平显著升高(t=3.10~28.53,P<0.05),肝脏组织CD36和FATP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4.48~52.27,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敲降TMEM166、OA处理对各组细胞TG、NEFA水平和TMEM166蛋白表达水平、CD36和FATP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影响(F敲降TMEM166=23.95~185.00,FOA处理=26.99~991.80,P<0.01),且对TG水平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mRNA的表达水平均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9.01、15.50,P<0.05);单独效应分析显示,敲降TMEM166、OA处理均可单独引起以上所有指标显著升高(F=21.89~393.90,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F组较E组脂滴积累明显增多;与G组相比较,H组细胞中CD36蛋白表达水平、TG以及NEFA水平均显著降低(t=7.03~12.07,P<0.01),脂滴积累显著减少。结论 TMEM166表达下调可上调CD36表达,促进肝脏细胞脂肪酸摄取和脂滴积累,从而影响肝脏中脂质稳态;TMEM166对CD36的调控机制可能与PPARγ2的激活有关。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IATNB(lncRNA MIATNB)对小梁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iHTM细胞和GTM3细胞中lncRNA MIATNB相对表达量。将iHTM细胞分为A1组(转染siNC)与B1组(转染siMIATNB),将GTM3细胞分为A2组(转染siNC)与B2组(转染siMIATNB),使用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lncRNA MIATNB对以上各组小梁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将iHTM细胞分为C1组(转染siNC)和D1组(转染siMIATNB),将GTM3细胞分为C2组(转染siNC)和D2组(转染siMIATNB),采用RT-qPCR方法检测C1、D1组和C2、D2组细胞中m6A相关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使用RT-qPCR和WB方法检测iHTM细胞和GTM3细胞中IGF2BP1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将iHTM细胞分为E1组(转染siNC)与F1组(转染siIGF2BP1),将GTM3细胞分为E2组(转染siNC)与F2组(转染siIGF2BP1),使用WB法检测IGF2BP1对小梁细胞中LC3B、p62、Beclin-1表达的调控;采用RNA免疫共沉淀技术(RNA-IP)检测m6A关键阅读蛋白IGF2BP1与lncRNA MIATNB的特异性结合能力。结果 lncRNA MIATNB在GTM3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较iHTM细胞显著下降(t=4.355,P<0.05)。B1组与A1组、B2组与A2组比较,LC3B-Ⅱ/Ⅰ比值显著升高(t=3.062、6.399,P<0.05),Beclin-1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t=5.454、4.139,P<0.05),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则显著下降(t=4.799、4.796,P<0.05)。D1组与C1组、D2组与C2组相比较,细胞中IGF2BP1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3.003、3.832,P<0.05);D1组与C1组相比,其他m6A相关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2组与C2组相比,METTL14、FTO、ALKBH5、YTHDF1、YTHDF3等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t=2.163~5.294,P<0.05),METTL3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t=3.127,P<0.05)。与iHTM细胞比较,GTM3细胞中IGF2B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下降(t=3.636、3.485,P<0.05)。F1组与E1组相比,F2组与E2组相比,LC3B-Ⅱ/Ⅰ比值显著升高(t=10.910、6.399,P<0.05),Beclin-1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t=5.533、4.025,P<0.05),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t=5.035、4.790,P<0.05)。在GTM3细胞中IGF2BP1与lncRNA MIATNB特异性结合能力显著弱于iHTM细胞(t=3.803,P<0.05)。结论 小梁细胞中lncRNA MIATNB通过维持IGF2BP1表达抑制细胞过度自噬,其表达缺失可能通过m6A参与青光眼发病。
目的 探究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对KRAS G12C突变型胰腺癌靶向抑制剂获得性耐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胰腺癌CFPAC-1细胞、PANC-1细胞、MIA-PaCa-2细胞,利用MIA-PaCa-2细胞构建MIA-PaCa-2阿达格拉西布耐药细胞系(Res-MIA),并使用慢病毒构建敲低NCOA4基因的MIA-PaCa-2耐药细胞系(Res-MIA-KD)。将Res-MIA细胞分为a、d组,Res-MIA-KD细胞分为b、c组,向c和d组中加入阿达格拉西布(2 μmol/L)进行处理,a和b组不加入药物处理。再将MIA-PaCa-2细胞分为A、B、C组,Res-MIA细胞分为D、E、F组,A、D组为对照组,B、E组为索托拉西布(2 μmol/L)处理组,C、F组为阿达格拉西布(2 μmol/L)处理组。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MIA-PaCa-2细胞与Res-MIA细胞间的差异基因表达,通过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NCOA4和FTH1的相对表达水平,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将雄性BALB/c裸鼠分为Ⅰ~Ⅳ组,Ⅰ、Ⅳ组裸鼠胰腺原位注射Res-MIA细胞,Ⅱ、Ⅲ组裸鼠胰腺原位注射Res-MIA-KD细胞,从第14天开始,Ⅲ、Ⅳ组裸鼠每周2次腹腔注射阿达格拉西布生理盐水溶液(10 mg/kg),Ⅰ、Ⅱ组裸鼠同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第28天时分离肿瘤并计算肿瘤体积和质量。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经0、10、50、100、1 000、2 000 nmol/L阿达格拉西布处理72 h后,CFPAC-1细胞和PANC-1细胞的细胞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MIA-PaCa-2细胞的细胞活力随阿达格拉西布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F=239.24,tLSD=3.68~30.10,P<0.05);经0、10、50、100、1 000、2 000 nmol/L索托拉西布和阿达格拉西布处理72 h后,Res-MIA细胞的细胞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a、d组的细胞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b、c组细胞活力显著低于a、d组(P<0.05),c组细胞活力显著低于b组(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Res-MIA细胞中NCOA4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IA-PaCa-2细胞(P<0.05)。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B组和C组细胞中NCOA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组,D组显著高于A组,E组显著低于D组(F=366.20,t=4.69~22.71,P<0.05);B、C组细胞中FTH1相对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组,D组显著高于A组,E、F组显著高于D组(F=702.16,t=7.36~49.15,P<0.05);Res-MIA-KD细胞中NCOA4和FTH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Res-MIA细胞(t=16.27、92.26,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Res-MIA细胞的细胞迁移数目和细胞侵袭数目显著低于Res-MIA-KD细胞(t=9.83、7.19,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Ⅰ、Ⅳ组裸鼠肿瘤体积与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Ⅱ、Ⅲ组裸鼠肿瘤体积与质量显著低于Ⅰ、Ⅳ组(P<0.05),Ⅲ组裸鼠肿瘤体积与质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 KRAS G12C突变型胰腺癌可通过NCOA4介导的铁自噬增强其对靶向药物阿达格拉西布的耐药性,抑制NCOA4表达可恢复耐药胰腺癌细胞对阿达格拉西布的敏感性。
目的 探究布比卡因对胆管癌神经浸润体外模型中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分为QBC939组(A组)、QBC939+高分化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组(B组)和QBC939+PC12+布比卡因组(C组)。A组用QBC939细胞专用培养基培养48 h,B组在A组基础上加入高分化PC12细胞共培养48 h以构建胆管癌神经浸润体外模型,C组在B组基础上加入布比卡因培养48 h;分别通过CCK-8、EDU染色、细胞划痕以及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细胞活力以及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将高分化PC12细胞分为PC12组(D组)和PC12+布比卡因组(E组),D组用PC12细胞专用培养基培养48 h,E组在D组基础上加入布比卡因培养48 h;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细胞轴突长度,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B)实验检测两组细胞中神经纤毛蛋白质1(NRP-1)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CCK-8、EDU染色、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C组中QBC939细胞的细胞活力、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低于B组(F=34.39~149.20,q=9.47~12.95,P<0.05)。免疫荧光染色和WB实验结果显示,E组细胞的细胞轴突平均长度和NRP-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D组(t=11.75、3.09,P<0.05)。结论 布比卡因可能通过抑制胆管癌神经浸润体外模型中神经细胞轴突生长和NRP-1表达,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目的 探讨吴茱萸汤对酒精性胃溃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雌性8周龄KM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雷尼替丁组(C组)和吴茱萸汤低、中、高剂量组(D、E、F组),每组各20只。A组和B组小鼠灌胃常温蒸馏水(10 mL/kg),C组灌胃雷尼替丁(30 mg/kg),D~F组灌胃吴茱萸汤汤剂(5、10、20 mL/kg),持续灌胃7 d后从A~F组小鼠中各抽取10只小鼠腹主动脉全血无菌分离血清后用于细胞实验,其余小鼠继续灌胃蒸馏水或各药物持续21 d。分别于第7、14、21、28天时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和进食量。第29天时,收集各组小鼠血清、胃液和胃组织,肉眼观察各组小鼠胃组织的形态,通过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胃液体积、pH值和总酸度;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TNF-α和PGE2水平;通过WB实验检测小鼠胃黏膜组织中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生化指标检测评估各组小鼠胃黏膜组织中MDA、CAT、SOD和GSH-Px水平。将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分为a1~e1组和a2~f2组,其中a1~e1组细胞分别加入A、C、D、E、F组小鼠无菌血清;b2~f2组细胞经0.8 mol/L乙醇处理,a2组细胞加入等体积PBS,4 h后a2~f2组分别加入A~F组小鼠无菌血清,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C~F组小鼠在不同时间点体质量均显著升高,胃黏膜组织充血水肿、点状溃疡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胃液体积和总酸度均显著降低,pH值显著升高,血清IL-6、TNF-α、PGE2水平和胃黏膜组织p-AKT/AKT比值、MDA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清IL-10水平和胃黏膜组织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C、E、F组小鼠在第14、21、28天进食量均显著升高,胃黏膜组织中核内P65/胞浆P65比值显著降低;C、E组小鼠胃黏膜组织CAT水平显著升高;D~F组胃黏膜组织中p-PI3K/PI3K比值显著降低;E、F组小鼠胃黏膜组织中p-IκBα/IκBα比值显著升高(F=3.4~1 013.0,q=4.1~78.7,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各时间点c1~e1组与a1组相比细胞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第12、24、48小时时c2~f2组细胞活力均显著高于b2组(F=15.5~146.1,q=4.6~22.3,P<0.05)。结论 吴茱萸汤对酒精性胃溃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胃黏膜细胞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和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抑制其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目的 运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分析儿童肾动脉变异情况并归纳其变异类型。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24年12月399例非肾脏疾病患儿或健康儿童的下腹部增强CT影像资料,导入Hisense CAS进行三维重建,构建肾脏模型,分析儿童肾动脉变异情况并归纳其变异类型。结果 儿童肾动脉变异左侧占10.78%,右侧占10.28%,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变异类型分为4种:肾门前肾动脉分支型(Ⅰ型)、肾副动脉型(Ⅱ型)、肾门副动脉型(Ⅲ型)和混合型(Ⅳ型),各变异类型的构成比分别为16.79%、5.76%、3.01%和0.50%。结论 基于Hisense CAS构建的肾脏模型,可以清晰显示肾动脉走行,并明确其肾动脉变异类型,为肾脏手术的术前规划提供解剖学依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免疫相关鸟苷三磷酸酶M(IRGM)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6例行CRC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技术检测其IRGM mRNA表达水平。同时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43例CRC患者术后的石蜡包埋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IHC)染色检测其IRGM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IRGM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中IRGM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RC肿瘤组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836,P<0.05)。癌旁正常组织中IRGM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CRC肿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738,P<0.05)。CRC肿瘤组织当中IRGM低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形成显著相关(χ2=9.827、7.690,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IRGM表达水平与CRC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IRGM在CRC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其低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形成显著相关,但与患者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无显著关联,IRGM可能会成为CRC治疗的潜在靶点。
目的 评估达格列净联合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早期DKD患者1 162例,经倾向评分匹配(PSM)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达格列净单药组)与联合组(达格列净+百令胶囊治疗组),每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血糖指标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安全性指标(肝功能、血常规指标)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Z=2.919,P<0.05);联合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前后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41.91~59.57,P<0.05);联合组患者血液中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和尿液中的24 h尿蛋白含量(24hUpro)、尿蛋白排泄率(UAER)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12.51~154.90,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指标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低糖血症、尿路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比例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达格列净联合百令胶囊可以显著降低DKD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肾功能的各项指标,临床疗效优于达格列净单药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目的 探究神经炎症、血管风险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和生活方式(CABLE)研究队列中的1 079例非AD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弗雷明汉一般心血管风险评分(FGCRS)原则对研究对象的血管风险进行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FGCRS和脑脊髓液中AD生物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42(Aβ42)、β-淀粉样蛋白40(Aβ40)、磷酸化tau蛋白(P-tau)、总tau蛋白(T-tau)、Aβ42/Aβ40、T-tau/Aβ42、P-tau/Aβ42]、脑脊髓液神经炎症因子[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颗粒蛋白前体(PGRN)]以及外周血炎症细胞[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NO)、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的相关性,以sTREM2、PGRN为中介构建中介模型,探究神经炎症因子在血管风险与AD生物标志物关系之间的介导作用。结果 FGCRS和脑脊髓液中Aβ42、Aβ40、P-tau、T-tau水平呈正相关(β=0.066~0.242,t=2.020~7.928,P<0.05),同时和脑脊髓液中sTREM2、PGRN及外周血WBC、NEU、NLR、MONO也呈正相关(β=0.120~0.228,t=3.285~5.705,P<0.05)。sTREM2和PGRN介导了FGCRS与脑脊髓液中AD生物标志物Aβ40、P-tau、T-tau和Aβ42之间的关联。sTREM2的介导比例为26.75%~81.82%;PGRN的介导比例为9.66%~31.03%。结论 血管风险升高后,可能通过升高脑脊髓液中神经炎症因子水平来影响脑脊髓液中AD生物标志物的水平,进一步促进AD的发生发展。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低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行MHD的ESAs低反应终末期肾病(CKD 5期)患者120例为低反应组,同时选取同期行MHD的非ESAs低反应的患者122例为非低反应组,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因不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透析持续时间、透析频率等资料。同时收集ESAs治疗6个月时患者的如下实验室指标:血清白蛋白、血钙、血磷、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血清甲状旁腺激素、血尿酸、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Hb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血细胞比容、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选取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Python 3.12绘制列线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相关指标对MHD患者ESAs低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及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为MHD患者ESAs低反应的影响因素。由上述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的约登指数为0.319,AUC为0.689,校正曲线显示实际值与预测值拟合度良好,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0.4~0.6范围内时,预测MHD患者ESAs低反应具有较高的净获益。结论 PLR、血清白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对MHD患者ESAs低反应具有一定预测价值。通过PLR、三酰甘油、白蛋白构建的MHD患者ESAs低反应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MHD患者ESAs低反应的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目的 分析成人原发性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inimal change nephrotic syndrome,MCNS)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成人原发性MCNS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0月—2024年3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成人原发性MCNS的患者315例,根据首次就诊时是否合并AKI分为MCNS组和MCNS+AKI组,分析成人MCNS合并AKI的临床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成人原发性MCNS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成人原发性MCNS患者合并AKI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MCNS组相比,MCNS+AKI组患者的年龄偏大(Z=3.989,P<0.05),男性多见(χ2=7.623,P<0.05),血清补体C3、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较低(t=2.248~5.619,P<0.05),乳酸脱氢酶、血尿酸、尿红细胞计数、尿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反应蛋白、胱抑素C均较高(t=-3.292、-4.261,Z=2.492~5.973,P<0.05)。与MCNS组相比,MCNS+AKI患者肾脏组织病理改变中IgA沉积、发生肾间质病变及蛋白管型比例均较高(χ2=4.567~12.013,P<0.05)。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56,95%CI=1.10~5.95,P<0.05)、男性(OR=2.88,95%CI=1.36~6.11,P<0.05)、乳酸脱氢酶水平高(OR=1.00,95%CI=1.00~1.01,P<0.05)、血尿酸>385.04 μmol/L(OR=1.98,95%CI=1.03~3.78,P<0.05)及蛋白管型(OR=2.73,95%CI=1.20~6.22,P<0.05)是成人原发性MCNS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139.26 g/L(OR=0.40,95%CI=0.20~0.80,P<0.05)是发生AKI的保护因素。相对于MCNS组,MCNS+AKI组患者尿蛋白完全缓解时长(t=2.318,P<0.05),其中MCNS+AKI Ⅱ期和Ⅲ期患者尿蛋白完全缓解时间显著长于MCNS+AKI Ⅰ期(F=3.287,t=2.080、2.048,P<0.05)。结论 高龄、男性、血液中乳酸脱氢酶水平较高、高尿酸血症以及肾脏病理提示存在蛋白管型的成人原发性MCNS患者发生AKI的风险增高,临床上应加强监测此类患者的肾功能;AKI越严重的患者尿蛋白完全缓解需要的时间越长,AKI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对成人原发性MCN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构建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SCRS)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的宫颈癌早期筛查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效能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我院2023年9月—2024年6月128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其中65例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结果为正常,35例结果为异常,其余28例样本未行TCT。采用R语言将100例具有TCT结果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进行SCRS检测;基于训练集的SCRS数据,通过KNN、PLS、LDA、RF、SVM、SVMRBF和Stack七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宫颈癌早期筛查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测试集,以筛选最优模型。采用最优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中100例宫颈脱落细胞样本的TCT结果,并与实际TCT结果对比。将28例未经TCT检测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作为验证集并对其进行TCT,采用最优模型预测其TCT结果,将预测结果与实际TCT结果对比。结果 在训练集与测试集样本的TCT结果中,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宫颈脱落细胞在拉曼光谱的874、935、1 024、1 119、1 250、1 328、1 569、1 642 cm-1处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存在差异。七种算法中Stack生成的模型为最优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87、99.2%、98.9%和99.3%。Stack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预测结果与实际TCT结果一致性较高,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F1分数分别为91.0%、91.0%、87.4%、90.3%。Stack模型在验证集中预测TCT结果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F1分数分别为96.4%、100.0%、95.5%、92.3%。结论 基于SCRS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宫颈癌早期筛查模型效能较好,可作为一种无创、高效、快速的筛查工具辅助临床宫颈癌的早期筛查。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对肝硬化心肌病(cirrhotic cardiomyopathy,CCM)患者左心房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5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65例为肝硬化组,依据是否并发心肌病分为肝硬化心肌病组[CCM(+)组]57例和肝硬化不伴有心肌病组[CCM(-)组]108例,另选5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3D-STI技术对各组研究对象的左心房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CCM(+)组与CCM(-)组有差异的3D-STI参数与CCM发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LAD增大,舒张晚期最大流速(A)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升高,e'及E/A降低(t=1.999~8.079,P<0.05);与CCM(-)组相比,CCM(+)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LA-GLS、LA-GRS、LA-GCS及LAEF降低,LAVmax、LAVImax、LAVmin及LAVImin升高(t=4.666~19.286,P<0.05)。与CCM(-)组相比,CCM(+)组LA-GLS、LA-GRS、LA-GCS及LAEF降低,LAVmax、LAVImax、LAVmin、LAVImin升高(t=2.637~16.30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LA-GLS和LA-GRS与CCM发生显著相关(χ2=4.771、5.601,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超声心动图,3D-STI技术对左心房容积测量及功能评估可提供更全面的数据,能早期发现左心房的隐匿性异常改变。LA-GLS、LA-GRS指标下降提示患者左心房结构功能可能存在潜在异常,对临床CCM的预测与早期诊断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上报至《山东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4 051例AIS患者,根据发作次数将患者分为初发组(发作1次)和复发组(发作>1次且发病间隔>28 d),随后按照性别(相同)、年龄(相差≤±2岁)、发病时间(同年同月)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14例AIS患者,初发组和复发组各407例。两组患者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及入院时的舒张压、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清葡萄糖水平、血钠水平和血氯水平均有显著差异(W=68 110~90 655,χ2=21.491~46.96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以及入院时的舒张压高和血浆凝血酶时间短均为AIS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入院时舒张压高及入院时血浆凝血酶时间短是AIS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AIS治疗后应重视存在上述因素人群的健康管理,以预防疾病复发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RAD51蛋白对卵巢癌新辅助化疗(NACT)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行NACT+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的47例晚期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患者NACT前肿瘤穿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RAD5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NACT敏感性的关系。将SKOV3细胞(分为a~f组)和SKOV3-顺铂(DDP)耐药细胞(分为A~F组)中b~f组和B~F组分别转染NC-siRNA、siRNA-RAD51-264、siRNA-RAD51-416、siRNA-RAD51-608、siRNA-RAD51-807,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SKOV3细胞和SKOV3-DDP耐药细胞中RAD51 mRNA表达水平。将SKOV3-DDP耐药细胞分为SKOV3-Control组(对照组)、SKOV3-DDP-Control组(DDP对照组)、SKOV3-DDP-NC-siRNA组(转染NC-siRNA)、SKOV3-DDP-siRNA-RAD51组(转染siRNA-RAD51),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AD51蛋白表达水平。将SKOV3-DDP耐药细胞分为NC-siRNA组(转染NC-siRNA)和siRNA-RAD51组(转染siRNA-RAD51-264),分别加入0.39、0.78、1.56、3.12、6.25、12.50、25.00 mg/L浓度的DDP处理48 h,CCK-8实验检测SKOV3-DDP耐药细胞转染后细胞活力。将SKOV3-DDP耐药细胞分为Control组(对照组)、NC-siRNA组(转染NC-siRNA)、siRNA-RAD51组(转染siRNA-RAD51)、siRNA-RAD51+DDP组(转染siRNA-RAD51+DDP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SKOV3-DDP耐药细胞周期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中RAD51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Ⅲ期或Ⅳ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腹水情况及首次血清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化疗敏感组和不敏感组患者肿瘤组织中RAD5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85,P<0.05)。RT-qPCR检测结果显示,SKOV3-DDP细胞中RAD5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KOV3细胞(t=6.73,P<0.05),c/C组细胞中RAD51 mRNA水平较a/A组显著降低(F=7.81、6.58,P<0.05),d/D、e/E、f/F组与a/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细胞内RAD5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A组和B组比较,D组细胞内RAD5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F=10.56,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NC-siRNA组比较,siRNA-RAD51-264组细胞活力在DDP浓度为3.12、6.25、12.50、25.00 mg/L时明显下降(t=3.72~63.90,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和NC-siRNA组比较,siRNA-RAD51组和siRNA-RAD51+DDP组细胞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与siRNA-RAD51组比较,siRNA-RAD51+DDP组细胞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F=23.29,P<0.05);与Control组和NC-siRNA组比较,siRNA-RAD51+DDP组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F=12.95,P<0.05);与Control组和NC-siRNA组比较,siRNA-RAD51组和siRNA-RAD51+DDP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性升高(F=16.34,P<0.05)。结论 卵巢癌组织中RAD51蛋白高表达患者对NACT敏感性更差;敲降SKOV3-DDP耐药细胞RAD51基因表达可有效逆转该细胞对DDP的耐药性,提高化疗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