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丁酸钠(NaB)对于EB病毒(EBV)阳性胃癌细胞中的EBV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EBV阳性对胃癌AGS-EBV细胞分为A~C组,A组细胞常规培养12 h,B、C组细胞分别经NaB处理12、24 h,对AGS-EBV细胞基因及EBV基因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细胞中EBV的关键潜伏期基因及关键裂解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筛选出A组与B组、A组与C组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以P值较小的表达上调的前5个DEGs和表达下调的前5个DEGs为显著DEG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显著DEGs的相对表达量。对筛选出的所有DEGs进行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分析,以富集于显著通路(KEGG通路分析中P<0.05的通路)中蛋白为关键通路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A~C组细胞中关键通路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将A~C组细胞中的DEGs与AnimalTFDB/PlantTFDB数据库中转录因子基因进行比对,选取P值较小的前5个转录因子基因为核心转录因子基因,采用RT-qPCR方法检测A~C组细胞中核心转录因子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 B组与A组及C组与A组相比,细胞中EBV关键潜伏期基因(EBNA-1、EBNA-3A、EBNA-3B+EBNA-3C、EBNA-LP、LMP-1、LMP-2A、LMP-2B和RPMS1)和裂解期基因(BZLF1+BRLF1和BHLF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t=2.67~14.36,P<0.05),并且C组上述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B组(t=2.21~6.97,P<0.05)。B组与A组比较,细胞中SCN1A、RFPL4AL1、RORB和CACNG7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t=2.81~13.93,P<0.05),MIR205HG、PLAAT4和OAS2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t=4.47~623.30,P<0.05);C组与A组比较,NLRP5、SCN1A、RFPL4AL1、RORB、CACNG7以及PLA2G2E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t=4.32~7.43,P<0.05),RS17P11、MIR205HG、PLAAT4和OAS2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t=3.44~1 510.00,P<0.05)。B组与A组、C组与A组比较,核心转录因子基因EGR1、PGR以及SOX2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t=3.22~16.60,P<0.05),CEBPD和E2F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t=4.18~28.59,P<0.05)。与A组相比,B组中p65、p-p65、AKT以及p-AKT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t=2.87~5.93,P<0.05);与A组比较,C组p65、p-p65、AKT和p-AKT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ERK的表达显著上调(t=5.72~8.92,P<0.05)。结论 NaB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和抑制NF-κB通路促进EBV阳性胃癌细胞中EBV的活化,核心转录因子基因EGR1通过促进EBV裂解基因BZLF1和BRLF1转录参与病毒的活化。
目的 探究基于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和破伤风毒素C片段(TTC)合成的TTC-MMP12184-225疫苗对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邻近正常组织中MMP1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于6~8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的右侧腋窝下方2~3 cm处皮下接种Lewis肺癌(LLC)细胞构建肺癌小鼠皮下肿瘤模型,待肿瘤体积约达100 mm3时分离肺组织和肿瘤组织,通过RT-qPCR实验检测组织中MMP1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使用NetCTL-1.2、SYFPEITHI以及SVMtrip网站对MMP12中CD8+T细胞表位、CD4+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使用VaxiJen-2.0服务器分析优势肽段的免疫原性。使用DNAstar软件分析MMP12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亲水性。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合成TTC-MMP12184-225蛋白,并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实验进行鉴定。于6~8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右侧腋窝下2~3 cm处皮下接种LLC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小鼠分别肌肉注射100 μL含有20 μg TTC或者TTC-MMP12184-225蛋白的PBS,每7 d注射1次,共注射3次;在末次注射后的第3天分离肿瘤组织并测量肿瘤体积,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肿瘤组织内CD4+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通过RT-qPCR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的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CL5)、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9(CXCL9)、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颗粒酶B(GRZB)和穿孔素(PFP)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TIMER数据库分析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MMP12在肺癌患者和肺癌小鼠皮下肿瘤模型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显著高于相应邻近正常组织和肺组织(P<0.001、0.05)。表位预测结果显示,MMP12184-225包含12个CD8+T细胞表位、9个CD4+T细胞表位以及3个B细胞表位。VaxiJen-2.0服务器分析结果显示,MMP12184-225免疫原性评分为0.61。DNAstar软件的分析结果显示,MMP12184-225是以β-转角为主的亲水肽段。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显示,TTC-MMP12184-225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60 000下方出现明显的条带。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减小,肿瘤组织内CD4+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肿瘤组织内CCL5、CXCL9、IL-2、IFN-γ、GRZB和PFP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t=2.57~4.60,P<0.05)。结论 TTC-MMP12184-225疫苗能够促进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CD4+和CD8+T细胞的募集以及抗肿瘤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对肺癌的抗肿瘤效果。
目的 探讨光热剂Cy7-TCF对人胰腺癌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人胰腺癌细胞系Mia PaCa-2细胞分为对照组、Cy7-TCF组(仅加Cy7-TCF)、Cy7-TCF+激光组(Cy7-TCF处理后再行808 nm激光照射)。采用CCK-8法评估不同浓度Cy7-TCF在有无激光照射下的细胞活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对Cy7-TCF的摄取能力,利用共聚焦显微镜结合溶酶体探针分析Cy7-TCF的亚细胞定位,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在激光照射下,随着Cy7-TCF浓度升高,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Cy7-TCF可被Mia PaCa-2细胞有效摄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Cy7-TCF主要定位于溶酶体内;DCFH-DA探针检测结果显示,808 nm激光照射下,Cy7-TCF显著诱导了Mia PaCa-2细胞内ROS水平升高(q=19.07、16.84,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y7-TCF+激光组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Cy7-TCF组(q=28.78、24.89,P<0.05)。结论 Cy7-TCF可被胰腺癌Mia PaCa-2细胞有效摄取并定位于溶酶体内,通过光热效应诱导细胞中ROS水平升高,降低细胞存活率并促进细胞凋亡。
目的 探究具有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BT549,分别将其分为A~J组和a~j组,并分别转入质粒pcDNA3.1、TAZ、PLKO.1、shTAZ、TAZ+PLKO.1、TAZ+shGLUT3、WT pGLUT3+pcDNA3.1、WT pGLUT3+TAZ、pGLUT3 mutation+pcDNA3.1和pGLUT3 mutation+TAZ。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A~F组和a~f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和迁移率,通过RT-qPCR实验检测A~D组和a~d组细胞TAZ下游GLUT3 mRNA相对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B)实验检测A~F组和a~f组GLUT3蛋白表达情况。通过JASPER数据库预测TAZ-转录增强缔合域(TEAD)与GLUT3的结合位点,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G~J组和g~j组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B组与A组相比、b组与a组相比,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升高(t=23.04、25.97,P<0.05);D组与C组相比、d组与c组相比、F组与E组相比、f组与e组相比,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t=9.76~42.68,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B组与A组相比、b组与a组相比,细胞迁移率显著升高(t=30.85、29.44,P<0.05);D组与C组相比、d组与c组相比、F组与E组相比、f组与e组相比,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t=12.40~33.08,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H组与G组相比、h组与g组相比,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著升高(F=138.73、222.10,tLSD=11.09、25.81,P<0.05)。RT-qPCR实验结果显示,B组与A组相比、b组与a组相比,细胞中GLUT3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15.80、14.53,P<0.05);D组与C组相比、d组与c组相比细胞中GLUT3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4.33、4.11,P<0.05)。WB实验结果显示,B组与A组相比、b组与a组相比,细胞中GLUT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2.22、6.50,P<0.05);D组与C组相比、d组与c组相比、F组与E组相比、f组与e组相比,细胞中GLUT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2.67~8.00,P<0.05)。结论 TAZ可能通过TEAD结合到GLUT3的启动子区域,上调GLUT3表达,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对无菌α和Toll白介素受体基序蛋白1(SARM1)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GSE51575数据集中获取12例EBV阴性胃癌患者和12例EBV阳性胃癌患者肿瘤组织mRNA相对表达水平相关数据,使用在线工具GEO2R分析SARM1基因表达水平。将AGS细胞和AGS-EBV细胞分别分为AGS组、AGS+12-O-十四烷酰佛波醇-13-乙酸酯(TPA)组和AGS-EBV组、AGS-EBV+TPA组。AGS+TPA组、AGS-EBV+TPA组细胞使用TPA(20 μg/L)处理24 h,AGS组、AGS-EBV组细胞使用等体积DMSO处理24 h。收集AGS+TPA组、AGS-EBV+TPA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并将AGS细胞分为AGS上清组、AGS-EBV上清组,AGS上清组加入AGS+TPA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培养5 d,AGS-EBV上清组加入AGS-EBV+TPA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培养5 d。将AGS细胞分为si-NC组、si-SARM1-1组和si-SARM1-2组,AGS-EBV细胞分为AGS-EBV-NC组和AGS-EBV-SARM1组,YCCEL1细胞分为YCCEL1-NC组、YCCEL1-SARM1组。si-NC组、si-SARM1-1组和si-SARM1-2组分别转染si-NC、si-SARM1-1、si-SARM1-2,AGS-EBV-NC组和YCCEL1-NC组转染对照质粒,AGS-EBV-SARM1组和YCCEL1-SARM1组转染SARM1重组表达质粒。通过蛋白组学测序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WB)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SARM1的表达。通过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值。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相对迁移率。结果 与EBV阴性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HGC27、MGC803、AGS)相比,EBV阳性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和EBV阳性胃癌细胞系(YCCEL1、GT38、GT39、SNU719、AGS-EBV)中SARM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较低(F=101.70,t=2.77~69.28,P<0.05)。分别与AGS-EBV组和AGS上清组相比,AGS-EBV+TPA组细胞和AGS-EBV上清组细胞SARM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6.99、93.13,P<0.05)。分别与si-NC组、AGS-EBV-NC组、YCCEL1-NC组相比,si-SARM1-1组和si-SARM1-2组、AGS-EBV-SARM1组、YCCEL1-SARM1组细胞吸光度值、细胞相对迁移率和SARM1、ZEB1、β-caten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F=22.70~2 191.00,q=3.85~22.39,t=5.34~26.49,P<0.05)。结论 EBV阳性胃癌细胞中SARM1的表达显著降低,EBV可能通过抑制SARM1的表达进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目的 探讨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变构激动剂(ago-PAM)(-)-(S)-B-973B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CCK-8实验检测0、100、200、300、500、1 000、2 000 μmol/L浓度MPP+(A1~G1组)对SH-SY5Y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及0、0.1、1、3、10、30、100 μmol/L浓度(-)-(S)-B-973B(A2~G2组)对SH-SY5Y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CCK-8实验检测0、0.1、1、3 μmol/L浓度(-)-(S)-B-973B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B3~E3组)。将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A组)、MPP+组(B组)、(-)-(S)-B-973B组(C组)、(-)-(S)-B-973B+MPP+组(D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D组的细胞膜电位差,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表达水平和Bcl-2/Bax蛋白比值。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A1组相比,C1~G1组细胞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F=11.11,t=3.60~6.91,P<0.05);与A2组相比,E2~G2组细胞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F=131.90,t=3.26~20.35,P<0.05),10 μmol/L以上的(-)-(S)-B-973B对SH-SY5Y细胞具有显著毒性,与B3组相比,D3组细胞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F=20.49,t=2.41,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线粒体跨膜电位差显著降低(F=4.51,t=2.98,P<0.05),与B组相比,D组跨膜电位差明显升高(t=3.36,P<0.05);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SOD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F=4.61,t=4.19,P<0.05),与B组相比,D组SOD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2.89,P<0.05),但B~D组间Bcl-2/Bax蛋白比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B-973B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强线粒体功能及对抗氧化应激有关。
目的 基于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IE1/pp65/pp150重组蛋白建立一种HC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 2024年6-12月自青岛市市立医院收集HCMV IgG阳性患者血清样本5份,HCMV IgG阴性患者血清样本50份,单纯疱疹病毒(HSV)-1型、HSV-2型、人类疱疹病毒4型(EBV)阳性患者血清样本各8份,门诊健康体检志愿者血清样本349份。通过优化血清稀释倍数、封闭液种类等检测条件建立HC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确定该方法的临界值;通过计算变异系数(CV)检验该方法的重复性;通过检测不同稀释比HCMV IgG阳性患者血清样本和HSV-1型、HSV-2型、EBV阳性患者血清样本,检验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通过使用HC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和巨细胞病毒IgG ELISA试剂盒检测349份门诊健康体检志愿者血清样本,测定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HC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3.0 mg/L,最佳血清稀释倍数为1∶200,最佳的封闭液为5%牛血清白蛋白,最佳封闭时间为2 h,最佳血清孵育时间为90 min,最佳二抗稀释倍数为1∶8 000,最佳二抗孵育时间为30 min,最佳显色时间为15 min;HC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临界值为0.360,批内和批间CV均小于10%,灵敏度为1∶3 200,检测HSV-1型、HSV-2型、EBV阳性患者血清样本吸光度值均小于临界值;HC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与巨细胞病毒IgG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样本的总体符合率为94.0%。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以HCMV IE1/pp65/pp150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的HC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均较高。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接受放疗后中耳炎与鼻窦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7例经放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放疗后发生与未发生中耳炎与鼻窦炎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放疗后患者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放疗后中耳炎与鼻窦炎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07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中耳炎及鼻窦炎的严重程度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2.903~31.37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是放疗后中耳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吸烟以及肿瘤T分期是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放疗后中耳炎与鼻窦炎的发生存在相关性(r=0.22,P<0.05)。结论 对于具有较高T分期以及吸烟的鼻咽癌患者应当关注其放疗后中耳炎、鼻窦炎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早期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胃腺癌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分型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并构建胃腺癌p53蛋白表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5—2023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胃腺癌并接受手术的患者137例,收集患者的术后胃腺癌组织病理标本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评估患者的ACRG分型,根据ACRG分型将患者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肿瘤的位置、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化疗前的Borrmann分型、临床分期、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复发/转移情况等信息。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胃镜活检HE染色切片,将切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后随机分为训练集(109例)和验证集(28例)。采用以ResNet-18为骨干网络的SimCLR方法对训练集图像进行自监督学习及特征提取,随后将图像输入基于特征聚合的分类网络进行胃腺癌p53蛋白表达预测模型的建立,并在验证集中检验模型性能。绘制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胃腺癌患者的ACRG分型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χ2=13.049,P<0.05)。胃腺癌p53蛋白表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20、0.719、0.896、0.724、0.875、0.763,在验证集中上述指标分别为0.890、0.643、0.938、0.250、0.625、0.750。结论 胃腺癌患者的ACRG分型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胃腺癌p53蛋白表达预测模型有利于辅助术前对患者进行ACRG分型,从而更准确地指导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基于CT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构建联合诊断模型,评估该模型对肾上腺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3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单侧肾上腺孤立肿物患者229例以及2016年1月—2024年3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单侧肾上腺孤立肿物患者50例,根据是否为APA,将上述两批患者分为APA组与非APA组。采用时序分割方法,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229例患者(APA组104例,非APA组125例)按手术时间顺序,以7∶3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160)与内部验证集(n=69),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50例患者(APA组18例,非APA组32例)设为外部验证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单侧孤立APA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临床特征模型。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所有患者肾上腺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CT影像组学模型。联合临床独立影响因素及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单侧孤立APA的联合诊断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性能,采用临床决策分析(DCA)、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钾水平、病灶最大径及病灶最高CT值(平扫)是单侧孤立APA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上述三个指标构建临床特征模型;使用肾上腺CT平扫图像筛选出的23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联合临床独立影响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诊断模型并以列线图表示,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临床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诊断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761、0.867、0.949,在内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33、0.718、0.895,在外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39、0.716、0.929,其中联合诊断模型的AUC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及外部验证集中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模型(Z=2.495~5.327,P<0.05)。DCA结果显示联合诊断模型具有最大临床净收益,校准曲线显示联合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临床及影像组学特征的单侧孤立APA诊断模型,该模型诊断APA的效能优良且具有较好的泛化性,有望成为可供临床参考的无创诊断单侧孤立APA的较理想模型。
目的 开发并验证一种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指标的联合模型,用于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患者的SSIGN评分以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22年7月病理确诊为ccRCC的患者845例(训练集592例,测试集253例),依据SSIGN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中高复发风险组(≥4分)和低复发风险组(0~3分)。收集所有患者的ccRCC相关临床指标和CT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SIGN评分的因素,并以此建立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指标的SSIGN评分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效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在测试集中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临床净获益。采用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评估模型预测的SSIGN评分与训练集、测试集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间相关性,并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风险比(HR)评估模型对RFS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模型训练集预测ccRCC患者SSIGN评分的AUC为0.93,测试集为0.9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对ccRCC患者SSIGN评分的校准能力均较高,DCA显示测试集中联合模型的临床净获益较高。K-M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本模型预测的训练集与测试集的SSIGN中高复发风险组和低复发风险组患者RFS均差异显著(χ2=104.718、82.229,P<0.001);训练集中模型C-index和HR分别为0.76和40.51,测试集中C-index和HR分别为0.77和185.27。结论 CT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指标联合模型对ccRCC患者的SSIGN评分及其预后预测效能较高。本联合模型作为一种新型无创评估手段,在ccRCC患者的预后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潜质。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过程中单次给予或持续亚麻醉剂量给予艾司氯胺酮对患者术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8月—2024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56例,根据术中艾司氯胺酮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单次剂量组(S-S组)和持续剂量组(C-S组)。收集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1 d及术后第3、7、30天时患者的汉密尔顿17项(HAMD-17)抑郁量表得分及产生抑郁情绪患者构成比,以及术后第3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得分和术后1周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中,C-S组患者术后第3天时VAS得分显著低于C组(F=4.617,P<0.05)。三组患者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间HAMD-17抑郁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F组内=4.497~18.254,P<0.05),其中C组患者术后第3天时HAMD-17抑郁量表得分显著高于术前1 d(P<0.01),C-S组患者术后第7天时HAMD-17抑郁量表得分低于术前1 d(P<0.05),且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HAMD-17抑郁量表得分均低于术前1 d(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3、7天的HAMD-17抑郁量表得分均差异显著(F组间=7.218、7.809,P<0.05),其中C-S、S-S组患者术后第3天时HAMD-17抑郁量表得分显著低于C组(P<0.05),C-S组患者术后第7天时HAMD-17抑郁量表得分显著低于C组(P<0.05)。C组术后第3天时发生抑郁情绪患者构成比高于术前1 d(Wald χ2=33.704,P<0.01),但其他两组手术前后发生抑郁情绪患者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中持续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够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短期内的抑郁症状,同时缓解术后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的恢复。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3年7月—2024年10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的313例KOA患者,根据PainDETECT问卷的评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NP组和非NP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膝关节疼痛症状持续时间、克拉兰汉斯(K-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安大略省西部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和膝关节磁共振检查结果;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显著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得出N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部患者中,NP发生患者构成比为16.6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疼痛VAS评分、WOMAC、HADS评分,以及MRI显示的半月板损伤患者构成比、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患者构成比、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构成比均差异显著(H=16.272~49.953,χ2=12.897~23.79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疼痛VAS评分高、HADS评分高、存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和存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为N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疼痛VAS评分高、HADS评分高、存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存在膝关节韧带损伤均为KOA患者发生NP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扫描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pNEN)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2022年9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291例胰腺肿瘤患者(PDAC患者218例,pNEN患者73例)作为训练集,选择同期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124例胰腺肿瘤患者(PDAC患者93例,pNEN患者31例)作为测试集。收集所有患者的上腹部增强CT扫描图像,勾画动脉期及静脉期肿瘤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并筛选图像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1范数正则化、L2范数正则化、绝对值最大归一化、最大最小归一化、Quantile变换、Yeo-Johnson变换6种预处理方法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预处理,随后分别基于6种预处理方法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验证6种预处理随机森林模型对PDAC与pNEN的鉴别效能,采用布里尔分数(BS)比较不同模型拟合度,并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净获益。结果 6种预处理随机森林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81~0.998和0.685~0.840,准确度分别为92.8%~98.2%和51.8%~86.7%。其中Quantile变换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最优,其测试集AUC为0.840,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77.0%,准确度为86.7%,显著优于其他模型,且模型拟合度最佳(BS=0.119)。DCA结果显示Quantile变换随机森林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结论 基于增强CT扫描图像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鉴别PDAC与pNEN,其中Quantile变换随机森林模型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的潜质。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老年患者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4年10月—2025年1月于我院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9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普通全麻组(C组)和普通全麻联合TPVB组(T组),其中C组患者单纯使用瑞芬太尼全身麻醉,T组患者术前30 min行超声引导下T10椎旁神经阻滞后其余操作同C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丙泊酚消耗量,术后麻醉苏醒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前及术后第6、24、48小时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术后第6、12、24、48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第24小时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首次按压静脉自控镇痛(PCIA)时间、需要PCIA患者比例、补救镇痛患者比例,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比例。结果 与C组比较,T组患者术中发生高血压、心动过速比例及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均显著降低(χ2=12.17、14.95,t=5.80,P<0.05),术中心动过缓发生比例及术后第24小时的QoR-15评分显著升高(χ2=6.43,t=-11.60,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6小时的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且术后MMSE评分均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P<0.01);T组患者术后第6、24小时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P<0.01)。与C组比较,T组患者术后48 h内的舒芬太尼用量、需要PCIA患者比例、补救镇痛患者比例、术后谵妄患者比例以及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显著降低(t=6.32~7.02,χ2=4.44~55.94,P<0.05),术后48 h内首次按压PCIA时间更晚(χ2=55.94,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小时的疼痛VAS分值均显著高于术后第6小时,术后12 h后疼痛VAS分值随时间逐渐下降(P<0.05);T组患者术后第6、12、24小时的疼痛VAS分值均显著低于C组患者(P<0.01)。结论 与单纯应用瑞芬太尼全身麻醉相比,联合TPVB可增强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提升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于2019年9月—2022年3月至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术前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术后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对患者进行谵妄情况的评估,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冠心病、BMI、ASA评分、VAS评分和术前焦虑与老年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94,95%CI=1.067~1.330,P<0.05)、ASA评分(OR=3.618,95%CI=1.075~12.177,P<0.05)及术前焦虑(OR=5.517,95%CI=1.098~27.710,P<0.05)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ASA评分和术前焦虑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对这些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尤其是术前焦虑的筛查和管理,以降低POD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