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仑伐替尼对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自噬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培养HCC患者肿瘤组织中原代CAFs,分别使用等体积的DMSO和46 nmol/L的仑伐替尼处理72 h,分为DMSO组和仑伐替尼组,对两组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和药物靶点组学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肽段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仑伐替尼对CAF自噬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仑伐替尼对CAFs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DMSO组与仑伐替尼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肽段主要富集在细胞迁移、自噬等相关功能和通路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仑伐替尼组CAFs的自噬小体明显多于DMSO组(t=5.376,P<0.05),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仑伐替尼组CAFs迁移能力明显弱于DMSO组(t=10.31、14.33,P<0.05)。结论 仑伐替尼可诱导HCC组织中CAFs自噬,并抑制其迁移。
目的 探讨血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评估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出院后长期随访的NSTEMI患者共278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血浆NLR和GRACE评分。以随访时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为终点,并据此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ACE的危险因素,将血浆NLR和GRACE评分纳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索血浆NLR和GRACE评分对患者具体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患者构成比、糖尿病患者构成比、血浆淋巴细胞计数、血浆NLR、血清LDL-C水平、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及GRACE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t=-2.748~5.054,χ2=5.067、8.952,Z=-3.108~4.44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血浆NLR及GRACE评分均为NSTEMI患者发生长期MACE的危险因素(P<0.05)。血浆NLR、GRACE评分及两者联合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7、0.705、0.73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浆NLR(HR=3.023,95%CI=1.788~5.112,P<0.01)及高危GRACE评分(HR=4.145,95%CI=2.515~6.832,P<0.01)为影响患者无MACE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与低血浆NLR+中低危GRACE评分相比,高血浆NLR+高危GRACE评分(HR=12.100,95%CI=5.989~24.445,P<0.01)会显著地降低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 血浆NLR和GRACE评分均为影响N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相较单独使用GRACE评分,两者联合评估NSTEMI患者长期预后情况更为准确。
目的 探讨聚多巴胺(PDA)并木犀草素(LUT)通过光热治疗对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肿瘤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接触角测定仪观察和测定合成PDA的表征。将RAW264.7细胞分为Control组、LPS组(2 μg/L)、PDA'组(50 000 μg/L),常规培养48 h,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LUT对RAW264.7细胞分化的影响。将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PDA组、LUT组以及PDA+LUT组,各组小鼠的后背部均皮下注射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建模后第10天在PDA组和PDA+LUT组建模小鼠肿瘤处注射PDA行光热治疗1次后,对建模小鼠右大腿肌肉分别注射PBS、PDA(2.5 μg/只)、LUT(500 μg/只)、PDA(2.5 μg/只)+LUT(500 μg/只),观察建模小鼠肿瘤生长以及存活情况。在治疗后第3、7天,取各组建模小鼠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体内巨噬细胞分化和T细胞表达情况。 结果 SEM观察到合成的PDA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亲水性,并且CCK8实验检测结果显示PDA对细胞活力无影响(P>0.05)。各组RAW264.7细胞的CD206和iNOS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有显著性(F=30.72、1 516.00,P<0.05)。注射或不注射PDA时,则注射或不注射LUT小鼠的肿瘤大小和体内免疫细胞iNOS、CD206、IFN-γ+CD4+、TNF-α+CD8+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23.10~235.52,P<0.05);注射或不注射LUT时,则注射或不注射PDA小鼠的肿瘤大小和体内免疫细胞iNOS、CD206、CD4+IFN-γ+、CD8+TNF-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8.98~200.67,P<0.05);建模小鼠中PDA+LUT组存活率与其他组相比显著提高(χ2=9.70,P<0.01)。结论 LUT具有抑制小鼠巨噬细胞向M2分化并促进其向M1分化的作用,PDA并LUT治疗可以有效抑制小鼠肿瘤生长,提高生存率,增强CTL的肿瘤杀伤作用。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大鼠胰腺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妊娠组(A组)、GDM组(B组)、GDM褪黑素低剂量组(C组)及GDM褪黑素高剂量组(D组),每组7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制作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检测胰腺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检测胰腺组织自噬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大鼠血清葡萄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F=52.26~66.73,P<0.05);与A组相比,B组大鼠血清葡萄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t=-14.45~7.23,P<0.05);与B组相比,C组、D组大鼠血清葡萄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t=-5.32~10.02,P<0.05)。HE染色、Tunel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A组大鼠相比,B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及细胞凋亡加重,胰腺组织自噬水平增加;与B组大鼠相比,C、D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及细胞凋亡减轻,胰腺组织自噬水平降低。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LC3Ⅱ/LC3Ⅰ、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水平以及Beclin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F=27.68~67.72,P<0.05);与A组大鼠相比,B组大鼠胰腺组织LC3Ⅱ/LC3Ⅰ水平和Beclin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t=-8.13~-6.83,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水平显著下降(t=8.83~14.05,P<0.05);与B组大鼠相比,C、D组大鼠胰腺组织LC3Ⅱ/LC3Ⅰ水平和Beclin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t=3.36~6.95,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水平均显著升高(t=-9.64~-3.51,P<0.05)。结论 褪黑素能改善GDM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损伤,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GDM大鼠胰腺组织自噬有关。
目的 探讨miR-663b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NPCs)炎症反应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对NPCs不同处理方式分为A组(无任何处理)、B组(IL-1β诱导)、C组(IL-1β诱导+miR-663b mimic转染)、D组(IL-1β诱导+miR-633b NC转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4组NPCs中miR-663b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Ⅱ型胶原蛋白、多聚糖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法和TUNEL染色法检测4组NPCs增殖和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NPCs IL-1受体1(IL1R1)蛋白表达情况。使用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663b与IL1R1间的潜在结合位点,将293T细胞分E组(转染IL1R1-wt质粒+miR-663b mimic)、F组(转染IL1R1-wt质粒+miR-663b mimic NC)、G组(转染IL1R1-mut质粒+miR-663b mimic)和H组(转染IL1R1-mut质粒+miR-663b mimic NC),检测各组NPCs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C组较A、B、D组miR-663b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t=9.41~22.93,P<0.01);与B、D组相比,C组TNF-α、IL-6、IL-1β、Ⅱ型胶原蛋白及多聚糖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改变(t=3.17~32.51,P<0.01)。CCK8法及TUNEL染色法结果显示,与B、D组相比,C组NPCs增殖显著增加(t=3.14、3.96,P<0.01),而细胞凋亡显著减少(t=4.28、168.61,P<0.01)。RT-qPCR和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B、D组相比,C组NPCs IL1R1和IL1R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t=6.39~12.84,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E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F、G、H组(t=10.62~16.27,P<0.01)。结论 miR-663b或通过与IL1R1靶向结合下调NPCs的IL1R1表达,并减缓NPCs炎症反应及凋亡进程。
目的 总结SCN1A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以增加对SCN1A基因突变的认识,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例GEFS+患儿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表姑的外周血DNA进行遗传学分析及验证。结果 患儿,女,7岁,因“发作性抽搐4年余”入院,发作时伴有意识丧失,发热时易发作,应用奥卡西平后发作增多,服用丙戊酸钠后发作控制。患儿父亲有痫性发作史,患儿表姑无临床症状,三代基因测序技术显示患儿、其父亲及表姑均有SCN1A基因c.4787G>A(p.R1596H)同一杂合突变。结论 GEFS+患者的发病与SCN1A 基因突变相关,但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钠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将加重GEFS+患者的痫性发作。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ADSCs-CM)对1-甲基-4-苯基吡啶(MPP+)诱导的SH-SY5Y细胞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SH-SY5Y细胞分为Ctrl组、PD组、CM组,Ctrl组置于基础培养基中培养,PD组于MPP+(1.0 mmol/L)+基础培养基中培养,CM组于MPP+(1.0 mmol/L)+ADSCs-CM培养,均培养24 h。分别使用活性氧(ROS)试剂盒、三磷酸腺苷(ATP)试剂盒、线粒体复合物Ⅰ(CⅠ)活性试剂盒检测各组SH-SY5Y细胞中ROS含量、ATP总量和线粒体CⅠ活性;使用单丹磺酰尸胺(MDC)荧光法观察各组SH-SY5Y细胞自噬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SH-SY5Y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62、LC3的表达水平。结果 PD组与Ctrl组、CM组比较,SH-SY5Y细胞的ROS含量、ATP总量、线粒体CⅠ的活性、细胞自噬率、P62、LC3Ⅱ/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LSD=3.23~12.61,P<0.05)。结论 ADSCs-CM可改善MPP+诱导的SH-SY5Y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自噬相关蛋白P62、LC3的表达实现的。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达格列净对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2年7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者为糖尿病组(5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10 mg,每天1次)治疗者为达格列净组(50例),两组均治疗3个月,收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糖代谢、胰岛功能、肾功能、心功能等指标的资料,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交感神经活性,分析患者交感神经活性与达格列净心、肾及胰岛保护作用的关系。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体质量、糖代谢、胰岛功能、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57~4.65,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交感神经活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Z=-7.02~-4.38,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达格列净组患者血清酪氨酸羟化酶(TH)与胰岛功能、肾功能、心功能指标呈正相关(r=0.29~0.31,P<0.05);多元线性回归提示,两组患者胰岛功能与糖代谢指标相关(β=-2.15~-1.40,t=-2.95~-2.23,P<0.05);糖尿病组肾功能、心功能与糖代谢指标相关(β=0.92、0.65,t=2.42、2.51,P<0.05);达格列净组胰岛功能、肾功能、心功能与交感神经活性指标相关(β=-0.01~0.01,t=-2.29~2.92,P<0.05)。治疗结束时达格列净组30~39岁与60~69岁患者比较,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T2DM患者长期服用达格列净可抑制其升高的交感神经活性,且与其心、肾和胰岛功能保护作用间存在相关性。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2(IL32)、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探讨IL-32、IL-6和TNF-α水平与NAFLD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NAFLD患者87例作为观察组,根据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2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指标的资料,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IL-32、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 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相比以及中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AL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Z=-53.66~26.83,P<0.05)。对照组、中度组与重度组相比血清AS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Z=-38.92、-28.32,P<0.05)。中度组、重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γ-G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Z=29.54、-45.65,P<0.05)。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进行比较,血清IL-32、IL-6、TNF-α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tLSD=3.44~6.71,P<0.05);中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IL-32、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LSD=-3.44、2.64,P<0.05)。所有研究对象的CAP与血清ALT、AST、γ-GT、IL-32、IL-6、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r=0.51~0.66,P<0.05)。结论 NAFLD患者血清IL-32、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与NAFL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血清中的水平对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及判断NAFLD严重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胃上部癌全胃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6月1日—2021年9月30日因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手术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PCs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PPCs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获益度。结果 197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71例,发生率为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吸烟史、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BMI>26 kg/m2为胃上部癌全胃切除术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6,显示模型预测效能良好;校准曲线示预测结果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构建的DCA曲线显示明显正向净收益,该预测模型临床获益度良好。结论 通过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为胃上部癌全胃切除患者PPCs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艾司氯胺酮及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宫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分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A组)和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组(B组)。记录患者麻醉开始前(T0)、睫毛反射消失时(T1)、扩张宫颈时(T2)、手术结束时(T3)和术毕清醒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相比,B组患者T1、T2、T3、T4时MAP显著升高(F=19.121~32.681,P<0.05);B组患者T1、T2时SpO2、HR显著升高(F=6.868~18.551,P<0.05);B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缩短,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降低(W=1 453.000,t=6.059、3.321,P<0.05);B组患者呼吸抑制、体动反应、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缓发生构成比及呼吸抑制程度显著降低(χ2=4.464~11.072,W=1 669.500,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拟精神症状、恶心呕吐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艾司氯胺酮及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应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理想,可有效稳定患者术中的血压、HR和SpO2,术中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缩短,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借鉴。
目的 探讨分泌载体膜蛋白2(SCAMP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309例原发性CRC患者的石蜡组织样本及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CAMP2在CR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SCAMP2在CRC组织中低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中高表达。CR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CAMP2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42,P<0.05)。在CRC组织中SCAMP2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有关(χ2=6.953、4.923,P<0.05)。结论 SCAMP2在CRC组织中低表达,可能与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CAMP2低表达的CRC患者肿瘤体积较大,提示SCAMP2可作为CRC潜在的治疗靶点。
目的 探讨健侧半球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亚急性期非流利性卒中后失语(post stroke aphasia,PSA)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康复医学科住院的亚急性期非流利性PSA患者58例,随机分为阳极刺激组(19例)、阴极刺激组(20例)和假刺激组(19例),在常规语言治疗基础上同步实施tDCS,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3周。在治疗开始前及结束后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试(WAB)汉化版评估患者自发语言、听理解、复述、命名、失语商(AQ),并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各项WAB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5.349~12.220,P<0.05);阳极刺激组患者的自发语言、听理解、命名、AQ改善度方面均显著优于阴极刺激组及假刺激组(F=4.360~10.340,q=3.426~5.695,P<0.05),3组患者的复述改善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使用tDCS阳极刺激亚急性期非流利性PSA患者的右半球Broca同源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自发语言、听理解、命名、AQ。
目的 研究新型热休克蛋白90(Hsp90)/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双靶点抑制剂FXX-W-12-4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CCK-8实验检测FXX-W-12-4对MDA-MB-231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其半致死浓度(IC50)作为后续实验中浓度设定的参考值。以IC50值为依据,在MDA-MB-231细胞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100、200、300 nmol/L的FXX-W-12-4(分别设为A、B、C、D组),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FXX-W-12-4对各组MDA-MB-231细胞侵袭以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中ac-H3、Hsp70等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随着FXX-W-12-4浓度的升高,MDA-MB-231细胞活力逐渐下降(F=2 663.00,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D组MDA-MB-231细胞在第12、24、48小时时迁移能力均明显降低(F=86.47~212.59,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随着FXX-W-12-4浓度的升高,B~D组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均受到了抑制(F=68.67,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随着FXX-W-12-4浓度的增加,B~D组MDA-MB-231细胞中ac-H3、Hsp70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高(F=645.60、1 017.00,P<0.05),而p-Akt、p-mTOR蛋白表达量显著性下降(F=480.30、14.32,P<0.05)。结论 新型Hsp90/HDAC双靶点抑制剂FXX-W-12-4可有效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Akt/mTOR通路实现的。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体外定点突变体或CRISPR/cas9介导的敲入突变体的快速筛选方法,以提高突变体筛选效率,降低实验成本。方法 针对构建的体外定点突变体或CRISPR/Cas9介导的敲入突变体,采用3'端第1、2和3个核苷酸分别与突变序列相匹配的筛选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是否有特异性扩增条带。结果 利用特异性突变筛选引物进行PCR在正确的突变体中有效地扩增出了DNA条带,而在未成功突变的样本中则无法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有DNA扩增条带,证明正确突变体筛选成功。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突变体快速筛选方法能够简便快速地筛选出正确突变体,明显简化了突变体的鉴定过程,可有效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目的 探讨丁酸钠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丁酸钠组。模型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氧嗪酸钾250 mg/kg,自由取食高酵母饲料,丁酸钠组小鼠在模型组基础上每天灌胃丁酸钠200 mg/kg,对照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和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共干预21 d。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中ZO-1、Occlud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各组小肠组织的病理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 3组小鼠体质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F=4.70,P<0.05),其中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显著降低(t=3.03,P<0.05),丁酸钠组与模型组相比体质量显著升高(t=2.90,P<0.05)。Western blot、RT-qPCR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丁酸钠组相比小肠组织ZO-1和Occludin蛋白和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55~11.04,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小肠绒毛大量减少、断裂,丁酸钠组小肠绒毛相对完整。模型组与对照组、丁酸钠组相比小肠组织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74~9.79,P<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存在肠道屏障损伤,灌胃补充丁酸钠可以保护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肠道屏障。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单碘乙酸钠(MIA)诱导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慢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A组、tDCS组以及假tDCS组,每组9只。假手术组大鼠在左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MIA组、tDCS组以及假tDCS组大鼠在同样部位注射MIA建立OA慢性疼痛模型。在注射MIA后第21天,分别给予tDCS组和假tDCS组大鼠进行为期8 d的真/假tDCS治疗。于治疗结束后第1、2、7天时对各组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测试;并于治疗结束后第2天取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组织,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 疼痛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tDCS组大鼠的热痛阈潜伏期在治疗结束后各时间点较假tDCS组显著延长(F=11.25~21.48,P<0.01)。同样,tDCS组大鼠的机械痛撤足阈值在治疗结束后各时间点也较假tDCS组明显增高(F=54.42~186.40,P<0.01)。免疫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与假tDCS组比,tDCS组大鼠PAG组织中BDNF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F=24.70,P<0.01)。结论 tDCS能够有效缓解MIA大鼠诱导的OA慢性疼痛,并且治疗作用可以持续到治疗结束后第7天,其镇痛机制可能与下调MIA大鼠PAG组织中BDNF的表达,降低PAG中神经元兴奋性有关。
目的 通过分析脊柱痛风患者的资料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3例脊柱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既往均确诊有痛风,均因出现颈部或腰部神经受累症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1血尿酸(sUA)水平正常,患者2、3的sUA水平升高。患者1、3术前脊柱磁共振检查可见T2WI信号减低,其中患者1的C3~7锥体炎性变可能性大;患者3的C4~6锥体可见环状高密度影,及清晰硬化边缘。患者1、2术后病理检查可见痛风性肉芽肿,患者3见少许纤维血管组织呈慢性炎症伴玻璃样变、肉芽增生及多核巨细胞反应。术后3例患者神经压迫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痛风患者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影像学检查有痛风典型骨损害特点,应考虑脊柱痛风诊断的可能,需要及时完善sUA及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检查,术前明确脊柱痛风诊断,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目的 探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腺样体肥大患儿腺样体肥大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电子纤维喉镜确诊为腺样体肥大患儿181例。根据腺样体肥大分型及分度将患儿分为病理性腺样体肥大(Ⅲ~Ⅳ度肥大)组和生理性腺样体肥大(Ⅰ~Ⅱ度肥大)组(A组),进一步将病理性腺样体肥大组患儿分为Ⅲ度肥大组(B组)和Ⅳ度肥大组(C组)。比较各组间血浆NLR、PLR、SII差异,并分析上述指标对患儿腺样体肥大程度的影响。结果 三组患儿间血浆NLR及SI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7.346、22.533,P<0.001),血浆PLR水平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儿血浆NLR、SII显著高于A、B组(P<0.05),B组患儿血浆NLR、SII显著高于A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浆NLR、SII诊断病理性腺样体肥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和0.763,NLR诊断病理性腺样体肥大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85%和52.94%,SI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42.31%和98.04%;当血浆NLR≥0.57和(或)SII≥356.41时,提示病理性腺样体肥大(Ⅲ度及以上肥大)可能性较大。结论 血浆NLR和SII与儿童腺样体肥大程度具有相关性,且可作为初步预测病理性腺样体肥大的简易参考指标。
由于生物瓣膜的优点,国际上外科手术主动脉瓣换瓣使用生物瓣膜的越来越多。但由于生物瓣膜的耐久性差等原因导致的瓣膜衰败,是目前人工生物瓣膜不可避免的问题。病人一旦出现严重瓣膜衰败,可导致瓣膜狭窄或反流,引起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常需要再次置换瓣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科手术换瓣为主动脉生物瓣膜衰败治疗的金标准。但目前生物瓣膜使用者多为老年病人,再次外科手术换瓣风险大,很多病人因此被拒绝于手术之外。近年由于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使其在生物瓣膜衰败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经导管主动脉“瓣中瓣”(VIV TAVR)的应用将改变这一局面。现将其应用综述如下。
目的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b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其中患有GDM的孕妇并发HDCP的概率约为25%~32%,两者发病高危因素、发病机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也互相关联。GDM与HDCP共同高危因素有脂代谢紊乱、妊娠感染、吸烟、高龄、心理异常,共同发病机制有胰岛素抵抗、炎症因子及Afamin的释放。GDM及HDCP易与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相伴随,易导致母婴出现不良的结局,如胎膜早破、剖宫产、胎儿窘迫、死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等。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GDM与HDCP的关系,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