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2-25
  

  • 全选
    |
    专家论坛
  • 陶恩祥 李耀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1-5,13.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准医疗是综合考虑每一个体临床症状、基因学、病理学和生物学的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策略。近年来,组学技术、分子影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类疾病的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帕金森病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在精准医疗理念下实现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精准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帕金森病的精准治疗进行阐述。
  • 论著
  • 徐珊 张雪琳 田字彬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6-13.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Ⅴ型胶原蛋白α2(COL5A2)基因在胃癌(G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使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COL5A2基因在GC组织的表达;通过cBioPortal数据库探寻COL5A2基因突变情况;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平台绘制COL5A2 mRNA表达水平与GC患者预后的生存曲线;使用GEPIA数据库对COL5A2基因在GC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关系进行验证;采用GeneMANIA数据库分析COL5A2基因-基因互作网络,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4种GC细胞株(HGC-27、MKN-45、BGC-823和SGC-7901)COL5A2 mRNA的表达水平;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HGC-27细胞COL5A2基因的表达,将细胞分为转染NC si-RNA的阴性对照组(si-NC组)和转染COL5A2 siRNA的转染组(si-1、si-2和si-3组),最后通过CCK-8和细胞克隆实验检测COL5A2基因下调对GC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数据库分析显示COL5A2基因在G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GC患者的肿瘤分期呈正相关;cBioPortal数据库研究发现COL5A2基因在GC中的突变率为10.36%,并且COL5A2基因突变组比非突变组总生存期更长;生存曲线分析表明高COL5A2 mRNA表达与GC患者较差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此外,通过GeneMANIA数据库探索发现COL5A2基因与COL5A1、BMP1、ITGA1等20种基因互作调控,主要与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骨骼系统开发以及肽交联等有关。qRT-PCR检测结果显示,COL5A2 mRNA在HGC-27和MKN-45细胞株中显著高表达;HGC-27细胞经过下调COL5A2基因表达后,与si-NC组相比,si-1和si-2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以及克隆形成能力均明显下降。
    结论 COL5A2基因在GC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分期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OL5A2基因突变患者预后较好,且COL5A2基因与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骨骼系统开发、肽交联等有关,下调COL5A2基因的表达可抑制GC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因此COL5A2基因有望成为治疗GC的潜在新靶点。
  • 徐倩 廖肇忠 刘文靓 华君男 王喆 李宁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14-18,23.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iR-103a-3p对肝细胞癌(HC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miR-103a-3p在正常肝细胞L02和HCC细胞系Hccl-M3中的表达;将Hccl-M3细胞按照实验要求分为A、B、C、D、E组,各组分别转染mimics NC、miR-103a-3p mimics、inhibitor NC、miR-103a-3p inhibitor以及miR-103a-3p mimics与TMEM166-Myc,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103a-3p对内质网跨膜蛋白TMEM166表达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法检测miR-103a-3p表达对Hccl-M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microRNA靶基因数据库starBase预测miR-103a-3p与TMEM166可能的结合位点;将293T细胞分为F、G、H以及I组,各组分别转染mimics NC与TMEM166-3UTR-wt、miR-103a-3p mimics与TMEM166-3UTR-wt、mimics NC与TMEM166-3UTR-mu、miR-103a-3p mimics与TMEM166-3UTR-mu,检测每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分析miR-103a-3p对TMEM166的靶向调控作用。
    结果 RT-qPCR法检测结果显示,HCC细胞系Hccl-M3中miR-103a-3p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细胞L02(t=13.49,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组间细胞TMEM166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76.20,P<0.05);B组细胞TMEM166蛋白表达水平低于A组(t=22.33,P<0.05),D组细胞TMEM166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组(t=9.72,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组间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22.90,P<0.05),G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F组(t=23.17,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组间细胞迁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6.83,P<0.05);B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A组(t=4.13,P<0.05),D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低于C组(t=4.33,P<0.05),E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低于B组(t=4.91,P<0.05)。
    结论 miR-103a-3p通过抑制TMEM166的表达促进HCC细胞系Hccl-M3的迁移。
  • 殷晓伟,  杨玉柱 许艳梅 李玉军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19-23.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EZH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mRNA结合蛋白3(IMP3)、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恶性间皮瘤(MM)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以50例MM患者为观察组,20例反应性间皮细胞增生(RMH)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种组织中EZH2、IMP3、Glut1蛋白表达,分析在良恶性间皮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并分析MM中3种抗体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 两种组织中3种抗体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5.36~35.19,P<0.05)。EZH2、IMP3、Glut1对MM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8%、60%和68%,特异度分别为90%、95%和100%;EZH2并IMP3、EZH2并Glut1、IMP3并Glut1、EZH2并IMP3并Glut1对MM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0%、98%、84%、98%。IMP3在MM腹膜组及胸膜组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22,P<0.05);IMP3的表达与MM患者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P>0.05);EZH2、Glut1的表达与MM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P>0.05)。IMP3阳性表达的MM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0.35,P<0.05)。
    结论 EZH2、IMP3、Glut1联合检测对提高MM和RMH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IMP3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
  • 韩秀媛 郭锡春 张海霞 郝慧慧 张栋 李汉高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24-28.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对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以未处理的肝微粒体作为阴性对照组,CYP450酶各亚型的特异性抑制剂作为阳性对照组,通过EGCG或特异性抑制剂与探针底物共同孵育,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特异性底物的代谢产物,分析EGCG对CYP450酶各亚型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拟合获得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GCG显著抑制了CYP1A2酶和CYP3A4酶的活性,但抑制作用远小于阳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EGCG对CYP1A2酶和CYP3A4酶的抑制作用受EGCG浓度的影响,IC50值分别为8.69和14.07 μmol/L。EGCG能够竞争性抑制CYP1A2酶的活性,而对CYP3A4酶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此外,EGCG对CYP3A4酶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结论 EGCG可显著抑制CYP1A2酶及CYP3A4酶的活性。因此,在EGCG的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及潜在风险。
  • 屠后安,  褚海辰 陈佳艺 关森,  梁永新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29-32,37.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低浓度吗啡对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状态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HAPI,将稀释好的细胞混悬液接种于6孔板中,当细胞融合度约达70%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10-7mol/L吗啡组(L组)和10-4mol/L吗啡组(H组)。C组细胞不做任何处理,L组和H组细胞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7mol/L和10-4mol/L的吗啡溶液孵育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M1型活化物标记物CD86、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M2型活化物标记物CD206、重组人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
    结果 3组小胶质细胞中CD86、CD206、iNOS、Arg-1蛋白的表达量比较均有显著差异(F=30.660~85.968,P<0.05),其中L组与H组比较,上述蛋白的表达量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3.992~8.278,P<0.05)。3组小胶质细胞中BDNF、IL-1β mRNA的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236.808、38.532,P<0.05),其中L组与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1.843、3.901,P<0.05)。
    结论 不同浓度吗啡诱导小胶质细胞不同极化状态,高浓度吗啡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1型,低浓度吗啡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2型,这可能是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的机制。
  • 王军 郑文祥 周娜 高帅 侯琳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33-37.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乳腺癌BT549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 使用超速离心的方法对人乳腺癌BT549细胞培养液中的外泌体进行提取和纯化,以通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的形态和大小,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鉴定外泌体的标志蛋白,以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外泌体对BT549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外泌体的形状为椭圆形,外包被一层磷脂膜,直径40~110 nm;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外泌体内标志蛋白TSG101以及外标志蛋白CD63均明显富集;CCK-8实验结果显示共培养24 h后,实验组的BT549细胞增殖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F=12.99~50.95,P<0.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外泌体明显促进了BT549细胞的迁移(t=8.93,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BT549细胞迁移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t=4.77,P<0.01)。
    结论 乳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表明肿瘤来源外泌体可作为交叉信号的传递平台,在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肿瘤转移方面发挥自分泌作用。
  • 李瑞,  金蓉 邵光花 李丽丽 刘冬云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38-41.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矫正年龄1岁前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潮气肺功能临床变化特点。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BPD早产儿73例为观察组,根据BPD严重程度分为Ⅰ级41例(A组),Ⅱ、Ⅲ级32例(B组),并选取同期住院且胎龄、体重相当的非BPD早产儿45例为对照组(C组),比较3组患儿矫正1、6、12月龄时潮气肺功能参数包括达峰时间比(tPF% tE)、达峰容积比(VPF% VE)、每分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吸呼比(TI/TE)及25%、50%、7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TEF50、TEF75)的差异。
    结果 矫正年龄、组别均对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参数tPF% tE、VPF% VE、RR、TEF50、TEF25有显著影响(F矫正年龄=28.61~164.05,F组别=8.01~14.30,P<0.05),矫正年龄与组别间无交互作用;3组患儿tPF% tE、VPF% VE、VT、TEF75、TEF50、TEF25、MV参数在矫正6、12月时较矫正1月龄时水平明显升高,RR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矫正年龄=28.61~280.45,P<0.05);矫正1、6月龄时,A组和B组tPF% tE、VPF% VE、TEF50、TEF25参数明显低于C组,RR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54~11.39,P<0.05);矫正12月龄时,仅B组tPF% tE、VPF% VE、TEF50、TEF25参数低于C组,RR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80~4.58,P<0.05)。
    结论 BPD患儿矫正年龄1岁内潮气肺功能存在阻塞性改变,且BPD程度越重,阻塞越明显。
  • 祝颖 王爽 张倩文 刘泽媛 余波 王斌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42-46,50.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预测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与SARS-CoV-2结构蛋白中潜在的辅助性T细胞(Th细胞)表位,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开发设计寻找合适的靶点。
    方法 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SARS-CoV与SARS-CoV-2病毒的参考序列,利用序列对比软件MEGA7和GeneDoc对2种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包膜蛋白(E蛋白)、膜蛋白(M蛋白)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利用SYFPEITHI、IEDB和NetMHCIIpan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筛选SARS-CoV和SARS-CoV-2可能的Th细胞表位,并在此基础上寻找2种病毒同源的潜在表位。最后利用ProtScale对含同源表位的蛋白质进行疏水性分析比较。
    结果 2种病毒S蛋白同源性为75%,其他蛋白同源性分别为E蛋白94%、M蛋白90%及N蛋白90%。在线软件预测到SARS-CoV-2有22个潜在的Th细胞表位,SARS-CoV有25个潜在的Th细胞表位。进一步对比获得2对完全同源表位和6对高度同源表位,位于3对蛋白中,且ProtScale对比分析2种病毒相应蛋白的疏水性差异微小。
    结论 对比分析得到8对完全同源或高度同源表位,且含差异氨基酸的对应肽段疏水性差异较小,同源性较高的Th细胞表位可考虑作为SARS-CoV-2疫苗设计的候选表位。
  • 张先娟 吕琳 米军桥 刘翠翠 王世端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47-50.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腹腔肿瘤术后患者腹腔热灌注的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腹腔恶性肿瘤术后拟行腹腔热灌注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组(D-F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每组各30例。D-F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 μg/kg,静脉泵注10 min,继以1~2 μg/(kg·h)持续泵注)和芬太尼(1 μg/kg)静脉复合麻醉;P-F组患者给予靶控输注丙泊酚(起始浓度2 mg/L)和芬太尼(1 μg/kg)静脉复合麻醉。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及体温(T)等,同时记录患者麻醉诱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芬太尼用量以及术中和术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D-F组患者灌注治疗中自主呼吸维持良好,无呼吸抑制的发生,P-F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F组(χ2=6.827,P<0.05)。两组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7、6.239,P<0.05)。D-F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较P-F组显著延长(t=28.121、11.943,P<0.05),但D-F组芬太尼用量较P-F组显著减少(t=14.533,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麻醉可安全用于腹腔肿瘤术后患者腹腔的热灌注治疗,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自主呼吸维持良好。
  • 王培 陈怀龙 王倩 王明山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51-54.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睡眠障碍患者无痛人工流产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 根据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选取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110例,其中睡眠障碍(PSQI>5分)患者(D组)和无睡眠障碍(PSQI≤5分)患者(S组)各55例,静脉给予丙泊酚2.0 mg/kg进行麻醉,分别在术前(T0) 及术后7 d(T1)和30 d(T2)进行PSQI及其各指标评分。
    结果 去除失访人数后,D组纳入48例,S组纳入50例。与S组相比,T0时D组的PSQI、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和日间功能障碍得分较高(F=7.545~149.335,P<0.05),T1时PSQI、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得分较高(F=5.729~17.462,P<0.05),T2时的PSQI、主观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得分较高(F=9.878~16.462,P<0.05)。与T0时比较,D组患者T1时的PSQI、入睡时间和睡眠效率得分明显降低(F=5.807~8.088,P<0.05),T2时的PSQI、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得分明显降低(F=4.640~19.538,P<0.05);S组T1时睡眠效率得分明显升高(F=10.272,P<0.05)。
    结论 丙泊酚对接受无痛人工流产的睡眠障碍患者术后7 d和30 d的睡眠质量可能有改善作用,而对无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可能无明显影响。
  • 周静月 苏阳 张小凡 张铭 赵鹏 邢广群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55-58.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矽肺模型大鼠肺组织及血清中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等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雄性Wistar-Kyoto大鼠30只,随机分为矽肺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大鼠。矽肺组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50 g/L的SiO2混悬液1 mL建立矽肺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两组大鼠均常规饲养,第28天麻醉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后分离血清,然后处死大鼠剥离出肺脏,用生理盐水清洗后,观察肺脏形态并称肺脏湿质量,计算肺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CitH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及CitH3的表达。
    结果 两组大鼠肺组织湿质量和肺脏器系数差异均有显著性(t=-4.10、-3.06,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矽肺组大鼠肺组织内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和大量炎性细胞产生。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矽肺组大鼠血清中CitH3、TGF-β1及IL-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9.85~-3.22,P<0.05)。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矽肺组大鼠肺组织内CitH3和MPO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结论 大鼠肺组织或血液中CitH3等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引起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重要因素。
  • 候颖慧 姜红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59-62,67.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NSD1基因新发错义突变的SOTOS综合征1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对1例5月龄SOTOS综合征男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儿及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
    结果 男婴,5月龄。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巨颅、前额突出、下颌尖长、下牙龈凹凸不平、高腭弓),某些部位过度生长(手足大、身高与头围高于同龄人),发育迟滞(不能抬头、逗笑、抓握,视听追视无反应)。基因检测结果示,该患儿5号染色体5q35区出现NSD1基因区域错义突变c.5791T>C,使该位点的半胱甘酸转变为精氨酸(p.Cys1931Arg),该位点的错义突变以前未见报道,生物信息学提示此位点存在高致病性。
    结论 SOTOS综合征是由于基因突变或缺失引起的罕见遗传病,早期基因检测可以确诊,本研究检测到的突变为首次报道的新突变。
  • 苏柯帆 徐吉华 吕毅,  卢云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63-67.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新西兰兔为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应用磁吻合技术实现肠造瘘口还纳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体质量相近的新西兰种兔15只,建立结肠造瘘口模型,均选用一对环状磁铁作为磁吻合的装置,完成还纳手术操作,记录还纳术操作时间;观察动物存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获取吻合口肠段,测得爆破压力,并观察吻合口外观和组织病理学形态。
    结果 实施磁吻合还纳术平均操作时间为(16.80±2.74)min,体内磁环排出所需的平均时间为(6.11±0.99)d,实验动物存活率为80%,存活的兔进食、排便正常。解剖后测得吻合肠管平均爆破压力为(18.86±0.93)kPa,肠吻合口外观光滑平整,组织学形态显示吻合口处完全愈合。
    结论 利用磁吻合技术完成兔的结肠造瘘口还纳术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备微创技术临床应用潜力。
  • 杨静 杨堃 孟旭霞 王一博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68-72,76.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核仁小分子RNA宿主基因11(SNHG11)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增殖、迁移的影响。
    方法 将ARPE-19细胞分为低糖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处理48 h)、高渗对照组(60.0 mmol/L甘露醇处理48 h)以及高糖干预组(60.0 mmol/L葡萄糖处理48 h)、si-NC组(将si-conSNHG11转染至ARPE-19细胞以后用60.0 mmol/L葡萄糖处理48 h)、siSNHG11组(将siSNHG11转染至ARPE-19细胞后用60.0 mmol/L葡萄糖处理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LncRNA SNHG11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紧密连接蛋白(ZO-1)、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采用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迁移面积;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
    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SNHG11在高糖干预组细胞中表达量显著高于低糖对照组及高渗对照组(F=44.27,P<0.05)。高糖干预组细胞中E-cad及ZO-1表达量均低于低糖对照组及高渗对照组(F=124.41、5.66,P<0.05);Vimentin及α-SMA表达量均高于低糖对照组及高渗对照组(F=8.37、5.48,P<0.05)。Si-SNHG11组细胞中E-cad及ZO-1表达量均高于si-NC组(t=3.15、3.14),P<0.05);Vimentin及α-SMA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t=3.30、13.44),P<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高糖干预组48 h迁移面积显著大于低糖对照组及高渗对照组(F=9.142,P<0.05);si-SNHG11组48 h迁移面积显著小于Si-NC组(t=10.094,P<0.05)。CCK-8法检测显示,高糖干预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低糖对照组及高渗对照组(F=7.713,P<0.05);Si-SNHG11组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Si-NC组(t=5.371,P<0.05)。
    结论 LncRNA SNHG11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表达上调;沉默SNHG11表达可抑制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EMT、增殖及迁移。
  • 方明华 董冰子 王雪梅 徐丽丽 王晓蓉 王颜刚 吕文山 杨丽丽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73-76.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在一个X连锁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XLHR)患者家系中发现的磷酸盐调节内肽酶基因(PHEX)突变位点,结合患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探讨产前及产后的早期诊断对XLHR幼儿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意义。
    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疑似XLHR女性患者及其母亲、儿子进行了临床骨代谢指标检查及致病基因检测,初步诊断后,患者及其儿子均接受口服磷酸盐及钙三醇丸联合治疗,患者母亲未做治疗处理,并随访至今。
    结果 患者与其母亲血磷含量均明显降低,患者经治疗后血磷含量有所改善,患者儿子出生后即口服磷酸盐及钙三醇丸治疗至今,血磷含量正常。在患者及其母亲、儿子的PHEX基因中发现了一个未报道的突变位点(c.1097delT),结合患者的遗传病史,初步诊断为XLHR。
    结论 产前及产后早期诊断对XLHR幼儿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单东凤 于壮 尹玲 王镭蓉 翟文鑫 董圣华 董娅 王浩澄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77-79.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克唑替尼治疗ALK基因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ALK基因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口服克唑替尼每次250 mg,每日2次,每8周进行一次疗效评估,每2周进行一次不良反应评估。
    结果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6(3.5~28.0)个月。患者的中位PFS为12.8(95%CI=12.5~15.9)个月,客观反应率为41.4%,疾病控制率为77.0%。服用克唑替尼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多为1~2级反应,对症治疗后症状多可缓解。
    结论 克唑替尼治疗ALK基因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较好,且较为安全。
  • 颜括 田甜 高萍 孔琰 戴红英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80-83.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因宫颈高度上皮内病变行宫颈锥切手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患者的分层管理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因宫颈高度上皮内病变(HSIL)在我院行宫颈锥切手术3 614例患者的病理资料,对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术后病灶残留组与无病灶残留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 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为7.3%(266/3 614),将切缘阳性266例患者分为随诊组(142例)及治疗组(124例)。治疗组患者结合病变级别及患者生育需求分别采用了再次宫颈锥切术、全子宫切除术或广泛子宫切除术,再次术后病理诊断慢性宫颈炎45例,宫颈低度上皮内瘤变(LSIL)15例,HSIL 30例,宫颈癌34例,LSIL及以上病变患者占63.7%(79/124)。单因素分析显示,多点切缘阳性、内外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与病灶残留有关(χ2=6.231~13.774,P<0.05)。
    结论 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患者需根据有无生育需求及病灶残留高危因素综合评估。具有病灶残留高危因素者,建议结合患者生育要求再次行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无病灶残留高危因素者,可优先选择严密随访,避免过度诊疗。宫颈锥切后诊断为浸润癌者则应按照指南行规范化治疗。
  • 陈运江 韩志新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84-86,91.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辛伐他汀辅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SAH患者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及试验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和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及神经功能、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最终两组各43例患者完成该研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血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IL-17、ET、NO、S100-β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中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t=2.114~30.531,P<0.05);两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366~24.69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辛伐他汀辅助治疗SAH能有效缓解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血管及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 综述
  • 戚耀月 邱文生 孙丽斌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87-91.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50~100 nm的胞外囊泡,内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因其在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证实外泌体与肿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肿瘤的耐药等方面起调控作用。众所周知,肿瘤耐药是限制肿瘤治疗疗效的关键,而肿瘤耐药产生的原因包括宿主环境因素以及肿瘤细胞遗传性状的改变。近期研究发现外泌体参与了肿瘤化疗耐药的产生过程。本文就外泌体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化疗耐药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病例报告
  • 于晓倩 孙龙 梁超 郑玮清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92-94.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怀宙阳 董冰子 王颜刚 李成乾
    精准医学杂志. 2021, 36(1): 93-94. https://doi.org/10.13362/j.jpmed.2021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期刊信息
精准医学杂志
Journal of Precision Medicine
(原齐鲁医学杂志)
双月刊,1986年2月创刊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青岛大学
联合主办: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出版:《精准医学杂志》编辑部
总编辑:董 蒨
主任:厉建强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江苏路19号
邮编:266003
电话:0532-82911108
E-mail: jzyxzz@126.com
邮发代号: 24-130
ISSN 2096-529X
CN 37-1515/R